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趁著今日收工尚早,剛好可以來玩玩剛剛入手的美美濾杯,順道跟架上的濾杯們來辦個迎新聚會。

錐形濾杯在本質上就有著快速不囉嗦的特性,可以讓沖煮者隨心所欲的控制節奏,然而這三支在這個特質之下卻有著些微差異......

測試的豆子就抓最近的耶加樣品豆。在同樣的注水方式下,中間的波佐見燒M1濾杯和右側的玻璃冰瞳濾杯,排水速度有稍慢於左側V60濾杯一些,不過整個沖煮過程跑下來,又不致於有太大的差異。

最後在杯中的整體感受差異卻拉了開來,冰瞳濾杯酸質亮而明確,M1濾杯圓潤甘甜,反倒是我們最信賴的老朋友V60風味較扁平。如果是先前觀察到的流速差異所造成,那麼我下回就要用V60濾杯透過注水速度修正看看能否在萃取上拉回一城。

不論是什麼神秘的渦流或引力或磁場還是流體力學造成了這樣的差異,大家或許可以從以上描述中得到一些心得吧!

其實我們一直不是器材控或是技法控,一直以來的原則就是維持好烘焙品質,希望大家用最日常的方式就能夠享受到美好。寫下以上紀錄與大家分享,如您有什麼經驗也歡迎留言或來訊喔!

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咖啡杯破了可以再拿一個,森林破了可以再......?


全球咖啡市場成長的趨勢沒有減緩的一天,咖啡農必須提高生產量來迎合,而砍伐林木以增加種植面積或是增加日照都是提高產量的方法。越來越多的咖啡公司響應零砍伐,但只有全世界的所有咖啡烘焙業者都參與響應才能真正落實。

以上不是口號,而是需要正視的一個問題。


雖然咖啡在實務上是可以和原生森林達到某種程度的共存關係,也就是所謂的林下經濟。但在蓬勃市場的刺激下,市場需求的強烈動機顯然已經開始動搖這層得來不易的關係,為了創造更有效率便利的生產模式,相對沒有價值的原生林就極可能成為犧牲品。

另外在全球氣候變遷下,咖啡種植適宜圈的版塊也跟著往高緯度高海拔地區移動,這些地方恰好都是生態豐富的霧雲帶,這無疑更是OOXX的雪上加霜。

上圖是台灣中部地區某咖啡園,咖啡與原生林共存的模樣。

另一方面,農業研究機構同時也在為此努力著,高產量抗病蟲害的選種與培育工作從來沒有停歇過。



身為咖啡消費鏈裡的其中之一,總不可能在此呼籲大家少喝咖啡,但聰明的消費者如你和妳,不必被 (我們的或他們的) 環保行銷術給催眠。在精簡而動人的廣告文案之下,是真心還是假意或許難辨,但確定的這份關愛土地的心意不會被時間給沖淡,而是越來越濃烈。

提到廣告就不得不提一下雨林聯盟的這則創意廣告。



很欣慰的是,珍惜環境這意念已經不再是少數人所抱持,很多媒體與團體都在持續關注著,部分組織機構更挾以各種型式的認證具體的監督審核。不得不說,認證制度是建立在良好的信任上的,在全球貿易鏈裡使得一些良善力量得以擴展。

然而光明之下必有黑暗,在認證的標誌陰影之下,難免還是存有少數占便宜心態的業者,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必須相信認證制度,不過不是感性衝動的支持,而是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同樣地,對於各種媒體文章亦如是。

在這些塗上綠色的標誌之下消費,我們的心意是否有真實地傳達出去?
這樣的疑惑其實從來沒有消彌過,不過……

我們能做的真得很少但能做的我們一定會做


認證之外的友善環境呢?
那又是另外一個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