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 星期一

兩袋之間的難解習題

周一Blue應該來解個兩袋難題。


使用什麼樣的包裝方式才能對環境更友善一點點,這個老梗一直都在卡在我們的喉頭裡,跟包材一樣「耐久」。

為了追蹤這個議題,幾乎每隔一陣子,我們就會追著包材廠商問「又有什麼環保一些的新材料嗎?」很慶幸,龜毛的我們未曾被白眼以待,反而常常收到各種環保導向的包材樣品。

💭可分解的材質,很棒! 但有著很可觀的最小訂購量,而且在一段時日後就會開始分解啊啊啊!

💭也有包材界的模範生PP No.5,但目前只有黑色且印刷格式有一定限制。

💭我們也會偷偷欣賞別人家的包裝,只可惜都只有看到好設計沒有看到好材料。


上圖右袋是我們既有的鋁箔塑膠複合材料,市場主流選擇,雖然只能當作垃圾處理,但它材質堅韌又防水是居家很實用的再利用包材。過去我們三不五時就分享實用案例,就是希望大家在喝完咖啡之後還能夠盡可能延續它的使用壽命。更棒的是我們還因此收到更多的應用回饋,這樣就可以持續的分享好點子給大家。

而左手邊的袋子是我們剛剛訂製完成的半磅豆袋,內部是PP No.5單一可回收材料外部包覆FSC認證紙材,也就是說它可以被放心的跟可回收材料放在一塊。成本雖然比起鋁箔複合材多了一成多,不過這個方向是良善的就值得試試看。(大家不用擔心,這成本在可控範圍內,我們不會因此調整銷售價格)

為什麼要說試試? 因為我們還要跟現行的包裝流程、物流裝箱磨合一下,接下來的不久大家會開始收到我們的新包裝喔! 因為大家也是這個圈圈裡重要的一份子,所以也需要大家跟我們回饋各種心得或想法,如果這批次應用得宜就會正式列入我們未來的常態包裝囉!


謝謝你在追尋咖啡香的同時和我們一起支持友善環境。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再一杯友善環境的咖啡

培樂儂帶著簡單的初心出發,至今已經滿七個年頭,在眾多朋友的支持下,我們的腳步雖緩但踏實。沒有志得意滿,反而更得虛心檢討自己。

跟大家分享一個過去沒有刻意提及,但是大家應該要知道的一個營業故事。

過往,不論豆單、產品標籤上,我們總是想要透過有限簡單描述來介紹給大家認識,無論是他在原產地具有什麼樣的認證或標章,或是在進口時有透過貿易商申請農糧有機進口認證。



不過這世界上,也不是所有友善環境的農夫都有能力來得到這些額外的認可,我們只能扮演鍵盤偵探,透過很多資料搜尋或是跟貿易商另外索取更多的圖像文字資訊。綜合得到一個很簡單的描述...... 「友善環境栽種」

依照台灣目前的現行法規,要在商品上加註「有機」字樣,必須從原物料來源、倉儲到生產製造每個環節都必須符合有機法規。如此我們就必須另設有機生產線,且該生產線不能沾染到非有機的原物料。一時我們陷入這種非黑即白的法規選擇題裡,究竟是要把自己的生產條件全都拉到符合有機法規,還是用「誠實透明的描述」來推廣及支持友善環境的理念...... 我們選擇了後者,作為我們經營與生產的基準。

不過,豆單或產品標籤上用「有機豆源」是否還是有打擦邊球的疑慮呢? 而「友善環境」四字是否在吃這個理念的豆腐呢? 為了更踏實的面對自己的作為,我們決定做以下的修改

1. 具有有機認證、雨林認證、鳥類友善認證等的豆源,我們就統一以「友善環境栽種」標示。
2. 沒有具有認證只是透過相關資料蒐集的友善環境豆源,我們不再另外以文字標示,但盡可能把我們蒐集到的資料彙整後跟大家分享。
3. 具有相關認證的新豆上架,我們會透過發文公開認證文件,或是註記認證字號。

接下來我們會在既有標籤用罄之後陸續更新執行,不過我們支持友善環境的心意始終不會改變,就跟這些來自世界各地友善環境的咖啡產地一樣。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咖啡的沖煮簡單來說就是

「用水把咖啡粉粒裡美味帶出的過程」


最近有位朋友來訪工作室,之所以想要一提是,因為具有物理專業背景的他上門還帶來一桶調製過的「水」,於是那個下午我們玩了一場水的遊戲。其實水質影響咖啡萃取之前就有曾提過,但沒有一提再提,主要是自覺專業有限下沒有想要搬出一堆術語弄得大家心慌意亂。不過這次玩水,我倒想試著簡單歸納與大家分享。

雖然自來水在飲用上都是安全無虞的,但實質上因台灣各地區水源條件不同,在水質條件上還是有著「喝得出」的差異,這「喝得出」就是水裡頭的「陽離子」也就是鎂、鈣、鉀、鈉等礦物質離子所造成,例如大台北地區的水源來自翡翠水庫水質較軟,花東地區因多為石灰岩地質所以水質偏硬。淡水中的含量多寡則是鈣>鈉>鎂,這些礦物質含量會直接影響水的口感,而理想的含量可以有效帶出咖啡裡的美味元素。

專業友人離去之後我又打回了凡人,凡人我們就用大家身邊容易取得的工具再來一場,看看自來水用市售Brita和BWT兩大品牌濾水壺過濾後會有什麼樣差異,以下分別就飲水及沖煮西達瑪班莎日曬淺焙的個人飲後感想來分享。

☕️Brita過濾水: 軟水

水- 溫潤感, 相較於BWT,那種感覺好像水分子被包膜似的

咖啡- 承繼飲水的溫潤感,酸香風味有修飾感

☕️BWT過濾水: 鎂+

水- 冷冽感,舌面感受立體與清晰

咖啡- 酸香風味較清晰,苦感與澀感也同時清晰了起來

以上描述盡可能客觀,不過好惡終究是主觀的,上面兩杯咖啡在與試者中都各有所好。肯定的是,BWT過濾水號稱可以增加水中鎂離子含量,在咖啡裡的確也放大風味裡的細節,好或不好端看飲用者是否接納了。

這場「水」遊戲,好像有結果又像沒結果呢!


宜蘭水 vs. 新莊水

老天賞的水差異真的很有感~

同樣批次烘焙的哥倫比亞樣品咖啡粉,相隔一天,在南澳沖咖啡和回新莊沖竟然有這麼大的差異! 比我上次玩濾水壺差異還要大!!! 

宜蘭水沖出來的咖啡圓潤滑順,

但新莊水沖出來就...... 

身為烘豆人,讚嘆之餘只能從這感受中追尋其中隱含的道理,是否能透過烘焙手法的調整,讓沖煮的寬容度更廣 (即使我們沒辦法改變水質)。

噢..... 我的心被宜蘭擄走了

下次在山邊看到我在裝水記得打聲招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