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一個過去沒有刻意提及,但是大家應該要知道的一個營業故事。
過往,不論豆單、產品標籤上,我們總是想要透過有限簡單描述來介紹給大家認識,無論是他在原產地具有什麼樣的認證或標章,或是在進口時有透過貿易商申請農糧有機進口認證。

不過這世界上,也不是所有友善環境的農夫都有能力來得到這些額外的認可,我們只能扮演鍵盤偵探,透過很多資料搜尋或是跟貿易商另外索取更多的圖像文字資訊。綜合得到一個很簡單的描述...... 「友善環境栽種」
依照台灣目前的現行法規,要在商品上加註「有機」字樣,必須從原物料來源、倉儲到生產製造每個環節都必須符合有機法規。如此我們就必須另設有機生產線,且該生產線不能沾染到非有機的原物料。一時我們陷入這種非黑即白的法規選擇題裡,究竟是要把自己的生產條件全都拉到符合有機法規,還是用「誠實透明的描述」來推廣及支持友善環境的理念...... 我們選擇了後者,作為我們經營與生產的基準。
不過,豆單或產品標籤上用「有機豆源」是否還是有打擦邊球的疑慮呢? 而「友善環境」四字是否在吃這個理念的豆腐呢? 為了更踏實的面對自己的作為,我們決定做以下的修改
1. 具有有機認證、雨林認證、鳥類友善認證等的豆源,我們就統一以「友善環境栽種」標示。
2. 沒有具有認證只是透過相關資料蒐集的友善環境豆源,我們不再另外以文字標示,但盡可能把我們蒐集到的資料彙整後跟大家分享。
3. 具有相關認證的新豆上架,我們會透過發文公開認證文件,或是註記認證字號。
接下來我們會在既有標籤用罄之後陸續更新執行,不過我們支持友善環境的心意始終不會改變,就跟這些來自世界各地友善環境的咖啡產地一樣。
0 comments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