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咖啡香的現在進行式

香。味。

這時時刻刻打繞在我們生活裡的兩字既是粗淺直白又深奧奇妙,可以是祖傳的秘方,也可以科學化分子化商品化。

讓我們來看看超市的飲品架就可以窺見香味的發展。

除了天然原型食物以外,有強調「還原」的類原型,有「精心研調」的加工,當然也有「投機仿製」的,以上都是市場可以接受的樣貌。

最近這兩三年我們在架上偶而放上一點「特別處理法」如厭氧、酵母菌菌種發酵、熱衝擊厭氧等等,讓大家可以感受到咖啡產業的演進,即使是收到很多「激賞」回饋,但總是小心翼翼的挑選和控制數量,因為我們作為「推手」是為了「永續未來」而不是「眼前價格」。

這些創新的風味處理法絕對可以帶來更多的可能和思考,但過程必須透明清楚,這是熱愛咖啡的我們不容妥協的那一塊。


傳統的咖啡後製處理法(泛指豆子採收後到乾燥脫殼期間的處理方式)為水洗、日曬、蜜處理。

其中日曬、蜜處理都是利用其果肉/果膠發酵,對包覆其中的種子(咖啡豆)滲透而產生更進一步的風味轉化。 本質良好加上發酵控制得宜的後製會帶來理想的成果。 反之沒有太多修飾的水洗則是直接反映該豆的原貌。


不同處理法也會生出不同的豆相


好奇的力量驅使著香味之輪不停的轉呀轉....

🔎人們嘗試將乾燥中的生豆和帶著其他香氣的物質一起貯存(例如酒桶、香料等),結果真的產生了影響!!!

🔎在食品科學研究日益進步的背景下,有心的業者將應用於業界成熟的發酵技術(例如製酒、麴等)帶進咖啡產業,於是厭氧處理法、二氧化碳浸漬處理法、酵母菌處理法在經過幾年實驗批次後找到了理想參數,而逐漸在產地開始擴散。

🔎突破傳統的獨特風味蹦的跳了進來,消費市場也展開雙臂欣然接受了它。 有心的業者開始了下一個實驗,在發酵製程中放入更多元"非咖啡"的物質(天然物),例如其他水果(草莓、橘子、荔枝...)或香料(肉桂、香草、花瓣...),而正向的實驗結果已經讓這些「特別處理法」開始走進市場。

🔎加味甚至不一定在產區進行,在烘焙前或是烘焙中都可以的噢! 我們就曾經這樣玩(實驗)過,把生豆浸泡在"養樂多"裡一陣子後再清洗乾燥及烘焙。

結果如何?  是加分還是減分不好說,但加味確實可以執行。

在這些創新加味工程的確是拉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似乎也動搖了過去我們所深信 「沒有好的咖啡本質,烘豆商也沒有魔法可以無中生有」的基礎。不過,但熱愛咖啡的我們並不會因此洋洋自得。

更多嚴肅專業的討論正在各地進行著...

👉面對極端氣候可能影響咖啡品質的威脅,這些"加工"可能是另外一條路?

👉透過後製就可以有漂亮的風味表現,咖啡農不再苦於照顧價好的嬌嫩品種? 未來可能降低產區栽種管理?

👉決定價格的風味後製可能從產地移到了消費地,孕育咖啡的產地生產價值將被忽視?

👉脫軌失控的「人為加工」如果帶來食安疑慮,檢驗的機制勢必會出現來約束。這樣不信任帶來的額外成本真的值得?

確定的是,各種創新後製的發展將會有更明白的劃分,而且是「透明」「可追溯」的!!!

先用兩條線把現有的處理法劃分成4個區塊,好像比較簡單一點理解

當然,最終會是消費市場決定這些香味的去留,不管喝咖啡的您們在不在意,我們身為推手兼消費者,是有責任把咖啡生產進行式也一起端上桌與大家分享的。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台灣咖啡走踏筆記] 泥妲咖啡莊園

有一段時間沒有提筆分享咖啡莊園故事,跟大家來介紹一個台灣咖啡莊園,位於花蓮秀林鄉重光部落的泥妲咖啡莊園。手邊的影像紀錄還是8年前我們創業之初造訪的 (想必還有不少朋友知道我們8年前的台灣咖啡走踏吧~)


泥妲咖啡莊園 位於花蓮秀林鄉的重光部落,是戴豐秋醫師所創建,目前由他和他的部落所經營管理,採有機方式栽種。

這次種子生活節前夕跟他們拿了上個產季的日曬豆來烘焙,風味表現不只優質還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即使在各國優質咖啡環伺之下),這可不是老王賣瓜的一面之詞,從這次市集出杯所受到的熱烈回響也是可見一般。

2024種子生活節分享台灣本地咖啡風味

還記得第一次造訪時,戴醫師跟我們分享在這塊土地養雞還使用雞屎肥,但卻得到風味「欠佳」的慘痛經驗談,直到八年後的今天所喝到的美妙風味,正好應證著台灣人總是認真做事的精神。


戴醫師和他的雞朋友


鐵比卡是主要的栽種品種

隔著海岸山脈面對太平洋的咖啡園子

台灣雖然缺乏火山土壤礦物質的滋養,但東海岸在海風吹拂下,具有海島型產區所獨有的特質。

戴醫師還特別帶我們去他另外一塊咖啡寶地



每個咖啡農友在自己園子前,總是神采奕奕的敘說著這片園子的點點滴滴,即使是五味雜陳,依舊可以釀出最甜美的滋味。

泥妲咖啡7-11賣貨便賣場
https://myship.7-11.com.tw/general/detail/GM2204224878154
泥妲咖啡粉絲頁

培樂儂的朋友們,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透過上面連結直接跟泥妲咖啡購買,支持這用心對待台灣土地的咖啡農友。


2023年12月4日 星期一

兩袋之間的難解習題

周一Blue應該來解個兩袋難題。


使用什麼樣的包裝方式才能對環境更友善一點點,這個老梗一直都在卡在我們的喉頭裡,跟包材一樣「耐久」。

為了追蹤這個議題,幾乎每隔一陣子,我們就會追著包材廠商問「又有什麼環保一些的新材料嗎?」很慶幸,龜毛的我們未曾被白眼以待,反而常常收到各種環保導向的包材樣品。

💭可分解的材質,很棒! 但有著很可觀的最小訂購量,而且在一段時日後就會開始分解啊啊啊!

💭也有包材界的模範生PP No.5,但目前只有黑色且印刷格式有一定限制。

💭我們也會偷偷欣賞別人家的包裝,只可惜都只有看到好設計沒有看到好材料。


上圖右袋是我們既有的鋁箔塑膠複合材料,市場主流選擇,雖然只能當作垃圾處理,但它材質堅韌又防水是居家很實用的再利用包材。過去我們三不五時就分享實用案例,就是希望大家在喝完咖啡之後還能夠盡可能延續它的使用壽命。更棒的是我們還因此收到更多的應用回饋,這樣就可以持續的分享好點子給大家。

而左手邊的袋子是我們剛剛訂製完成的半磅豆袋,內部是PP No.5單一可回收材料外部包覆FSC認證紙材,也就是說它可以被放心的跟可回收材料放在一塊。成本雖然比起鋁箔複合材多了一成多,不過這個方向是良善的就值得試試看。(大家不用擔心,這成本在可控範圍內,我們不會因此調整銷售價格)

為什麼要說試試? 因為我們還要跟現行的包裝流程、物流裝箱磨合一下,接下來的不久大家會開始收到我們的新包裝喔! 因為大家也是這個圈圈裡重要的一份子,所以也需要大家跟我們回饋各種心得或想法,如果這批次應用得宜就會正式列入我們未來的常態包裝囉!


謝謝你在追尋咖啡香的同時和我們一起支持友善環境。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再一杯友善環境的咖啡

培樂儂帶著簡單的初心出發,至今已經滿七個年頭,在眾多朋友的支持下,我們的腳步雖緩但踏實。沒有志得意滿,反而更得虛心檢討自己。

跟大家分享一個過去沒有刻意提及,但是大家應該要知道的一個營業故事。

過往,不論豆單、產品標籤上,我們總是想要透過有限簡單描述來介紹給大家認識,無論是他在原產地具有什麼樣的認證或標章,或是在進口時有透過貿易商申請農糧有機進口認證。



不過這世界上,也不是所有友善環境的農夫都有能力來得到這些額外的認可,我們只能扮演鍵盤偵探,透過很多資料搜尋或是跟貿易商另外索取更多的圖像文字資訊。綜合得到一個很簡單的描述...... 「友善環境栽種」

依照台灣目前的現行法規,要在商品上加註「有機」字樣,必須從原物料來源、倉儲到生產製造每個環節都必須符合有機法規。如此我們就必須另設有機生產線,且該生產線不能沾染到非有機的原物料。一時我們陷入這種非黑即白的法規選擇題裡,究竟是要把自己的生產條件全都拉到符合有機法規,還是用「誠實透明的描述」來推廣及支持友善環境的理念...... 我們選擇了後者,作為我們經營與生產的基準。

不過,豆單或產品標籤上用「有機豆源」是否還是有打擦邊球的疑慮呢? 而「友善環境」四字是否在吃這個理念的豆腐呢? 為了更踏實的面對自己的作為,我們決定做以下的修改

1. 具有有機認證、雨林認證、鳥類友善認證等的豆源,我們就統一以「友善環境栽種」標示。
2. 沒有具有認證只是透過相關資料蒐集的友善環境豆源,我們不再另外以文字標示,但盡可能把我們蒐集到的資料彙整後跟大家分享。
3. 具有相關認證的新豆上架,我們會透過發文公開認證文件,或是註記認證字號。

接下來我們會在既有標籤用罄之後陸續更新執行,不過我們支持友善環境的心意始終不會改變,就跟這些來自世界各地友善環境的咖啡產地一樣。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咖啡的沖煮簡單來說就是

「用水把咖啡粉粒裡美味帶出的過程」


最近有位朋友來訪工作室,之所以想要一提是,因為具有物理專業背景的他上門還帶來一桶調製過的「水」,於是那個下午我們玩了一場水的遊戲。其實水質影響咖啡萃取之前就有曾提過,但沒有一提再提,主要是自覺專業有限下沒有想要搬出一堆術語弄得大家心慌意亂。不過這次玩水,我倒想試著簡單歸納與大家分享。

雖然自來水在飲用上都是安全無虞的,但實質上因台灣各地區水源條件不同,在水質條件上還是有著「喝得出」的差異,這「喝得出」就是水裡頭的「陽離子」也就是鎂、鈣、鉀、鈉等礦物質離子所造成,例如大台北地區的水源來自翡翠水庫水質較軟,花東地區因多為石灰岩地質所以水質偏硬。淡水中的含量多寡則是鈣>鈉>鎂,這些礦物質含量會直接影響水的口感,而理想的含量可以有效帶出咖啡裡的美味元素。

專業友人離去之後我又打回了凡人,凡人我們就用大家身邊容易取得的工具再來一場,看看自來水用市售Brita和BWT兩大品牌濾水壺過濾後會有什麼樣差異,以下分別就飲水及沖煮西達瑪班莎日曬淺焙的個人飲後感想來分享。

☕️Brita過濾水: 軟水

水- 溫潤感, 相較於BWT,那種感覺好像水分子被包膜似的

咖啡- 承繼飲水的溫潤感,酸香風味有修飾感

☕️BWT過濾水: 鎂+

水- 冷冽感,舌面感受立體與清晰

咖啡- 酸香風味較清晰,苦感與澀感也同時清晰了起來

以上描述盡可能客觀,不過好惡終究是主觀的,上面兩杯咖啡在與試者中都各有所好。肯定的是,BWT過濾水號稱可以增加水中鎂離子含量,在咖啡裡的確也放大風味裡的細節,好或不好端看飲用者是否接納了。

這場「水」遊戲,好像有結果又像沒結果呢!


宜蘭水 vs. 新莊水

老天賞的水差異真的很有感~

同樣批次烘焙的哥倫比亞樣品咖啡粉,相隔一天,在南澳沖咖啡和回新莊沖竟然有這麼大的差異! 比我上次玩濾水壺差異還要大!!! 

宜蘭水沖出來的咖啡圓潤滑順,

但新莊水沖出來就...... 

身為烘豆人,讚嘆之餘只能從這感受中追尋其中隱含的道理,是否能透過烘焙手法的調整,讓沖煮的寬容度更廣 (即使我們沒辦法改變水質)。

噢..... 我的心被宜蘭擄走了

下次在山邊看到我在裝水記得打聲招呼啊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趁著今日收工尚早,剛好可以來玩玩剛剛入手的美美濾杯,順道跟架上的濾杯們來辦個迎新聚會。

錐形濾杯在本質上就有著快速不囉嗦的特性,可以讓沖煮者隨心所欲的控制節奏,然而這三支在這個特質之下卻有著些微差異......

測試的豆子就抓最近的耶加樣品豆。在同樣的注水方式下,中間的波佐見燒M1濾杯和右側的玻璃冰瞳濾杯,排水速度有稍慢於左側V60濾杯一些,不過整個沖煮過程跑下來,又不致於有太大的差異。

最後在杯中的整體感受差異卻拉了開來,冰瞳濾杯酸質亮而明確,M1濾杯圓潤甘甜,反倒是我們最信賴的老朋友V60風味較扁平。如果是先前觀察到的流速差異所造成,那麼我下回就要用V60濾杯透過注水速度修正看看能否在萃取上拉回一城。

不論是什麼神秘的渦流或引力或磁場還是流體力學造成了這樣的差異,大家或許可以從以上描述中得到一些心得吧!

其實我們一直不是器材控或是技法控,一直以來的原則就是維持好烘焙品質,希望大家用最日常的方式就能夠享受到美好。寫下以上紀錄與大家分享,如您有什麼經驗也歡迎留言或來訊喔!

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咖啡杯破了可以再拿一個,森林破了可以再......?


全球咖啡市場成長的趨勢沒有減緩的一天,咖啡農必須提高生產量來迎合,而砍伐林木以增加種植面積或是增加日照都是提高產量的方法。越來越多的咖啡公司響應零砍伐,但只有全世界的所有咖啡烘焙業者都參與響應才能真正落實。

以上不是口號,而是需要正視的一個問題。


雖然咖啡在實務上是可以和原生森林達到某種程度的共存關係,也就是所謂的林下經濟。但在蓬勃市場的刺激下,市場需求的強烈動機顯然已經開始動搖這層得來不易的關係,為了創造更有效率便利的生產模式,相對沒有價值的原生林就極可能成為犧牲品。

另外在全球氣候變遷下,咖啡種植適宜圈的版塊也跟著往高緯度高海拔地區移動,這些地方恰好都是生態豐富的霧雲帶,這無疑更是OOXX的雪上加霜。

上圖是台灣中部地區某咖啡園,咖啡與原生林共存的模樣。

另一方面,農業研究機構同時也在為此努力著,高產量抗病蟲害的選種與培育工作從來沒有停歇過。



身為咖啡消費鏈裡的其中之一,總不可能在此呼籲大家少喝咖啡,但聰明的消費者如你和妳,不必被 (我們的或他們的) 環保行銷術給催眠。在精簡而動人的廣告文案之下,是真心還是假意或許難辨,但確定的這份關愛土地的心意不會被時間給沖淡,而是越來越濃烈。

提到廣告就不得不提一下雨林聯盟的這則創意廣告。



很欣慰的是,珍惜環境這意念已經不再是少數人所抱持,很多媒體與團體都在持續關注著,部分組織機構更挾以各種型式的認證具體的監督審核。不得不說,認證制度是建立在良好的信任上的,在全球貿易鏈裡使得一些良善力量得以擴展。

然而光明之下必有黑暗,在認證的標誌陰影之下,難免還是存有少數占便宜心態的業者,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必須相信認證制度,不過不是感性衝動的支持,而是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同樣地,對於各種媒體文章亦如是。

在這些塗上綠色的標誌之下消費,我們的心意是否有真實地傳達出去?
這樣的疑惑其實從來沒有消彌過,不過……

我們能做的真得很少但能做的我們一定會做


認證之外的友善環境呢?
那又是另外一個篇章了